断恶积善

命运自己掌握--据《了凡四训》改编

时间:2022-03-18 18:39   编辑:Dean Burno   点击:

《了凡四训》是明朝人袁黄当宝坻县县长时写的四篇短文,用来教育儿子。后广行于世,四百多年来,在精神上滋养了无数后人。

一、命运是可以改变的

我童年丧父,母亲遵照父亲的遗愿,叫我弃文学医,有点技术,以便济世利人,拥有一定的社会地位。

后来有一天,我在慈云寺遇到精通《皇极数》的云南孔先生。孔先生说我是官场中人,劝我继续读书,并推测了我过去的遭遇,连很小的事情都准确无误。

精确的推算和劝学的鼓励,激发了我读书的愿望,在表兄的帮助下,我重入私塾继续求学。

从进入私塾算起,到当上贡生为止,历经二十多年。我每次考试的名次和所得傣禄的数量,居然和孔先生推算的分毫不差。从此,我开始深信人生的一切遭遇都是命中注定,不可更改的。

我的思想由此走向安定,不追名逐利,也不求学业的精进。贡生的学业结束后,我在北京留了一年,从早到晚只是静坐,并不读书。

旧历已巳年,我进入南京国子监(封建时代最高学府)读书。在这之前,我拜访了栖霞山云谷寺的禅师。我们对坐了三个昼夜,禅师说:“常人见到我,总是谈仕途钱财,只有你不问这些,不起妄想,这是为什么?”

我回答说:“荣辱死生都是有定数的,即使妄想也没有用处。”禅师说:“其实,所谓的定数,只可拘泥束缚那些凡夫俗子。行大善和做大恶的人,谁都不能拘泥他。命运是由自己掌握的,如果能达到无心的境界,命运是可以改变的。古人所说的“求则得之”,就是这个道理。

禅师接着说到:“只要从心田去寻找,不断地积善去恶,就能得到感通,就可以仁义富贵、内外兼得。如果一味地费尽心机只是向外追逐,必然徒劳无益,甚至会失去固有的德行。”

禅师又询问了先前孔先生对我终生的推测情况,我如实相告:“不能当官、无子、寿命五十三岁。”禅师让我回答是否该当官得子。

我认为自己福禄浅薄、未积功德、不耐絮烦、以才凌人、率意行事,因此不配当官;不能容人、不能舍已救人,言多耗气、嗜酒伤身,因此很难有子。禅师点拨道:“你既然知道了缺点,就该立即改正,从而改变自己的命运。”

禅师的教导,使我警醒,我的号原来叫学海,当日改为了凡,将往日的过错尽数在佛前发露忏悔,发誓要做三千件善事来赎罪,用禅师送的《功过格》逐日登记善行、退除恶事,持诵《准提咒》,不存一丝一毫的非分侥幸思想。

一年以后,礼部考试,我竟由孔先生推测的第三名进入第一名,其后又中了举。惊喜之余,我又进一步查找自身的不足,一共用了十年时间完成了自己当初许下的三千件善事。

当我知道自己已跳出先天的命运定数后,便发起了求子的愿望,并许诺再做三千件善事。在妻子的相助下,我天天行善,最多时一天做十几件善事。第三年,三千善事还没做完,就有了儿子,取名叫天启。

从此,我们夫妇更加行善不止。在得子后第三个年头的八月,三千件善事终于圆满。九月十三日,我又发出了求中进士的愿望,许诺做善事一万件。准备了空格一册,命名为《治心篇》,用来登记善行,并焚香告天。

三年后,我果然中了进士,当上了宝抵县县长。但因一万件善事未满,我的妻子难免焦虑起来。一天夜里,我梦见神人指点说:“你当县长每亩减赋九厘,万民受惠,这一件善事可抵上一万件。”后来,我又捐出俸银,在五台山斋僧一万人。

尽管孔先生算定我的寿命只有五十三岁,可因我已经彻底感悟,便不做祈求寿命的事情了。但是,不求也能得到。我在五十三岁那年,居然安然无恙。六十九岁的时候,还在为百姓做好事,身体也很健康。

这以后四十多年的时间里,我身体力行,上报国恩,下利百姓,同时着书立说,广行善事,彻底掌握自己的命运。

回首多年的修身之路,我深深地感悟到:“一个人,一天没有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,就是一天自以为是;一天不改正错误,就是一天没有进步!……显达时要想到落寞,顺通时要想到坎坷,富有时要想到贫穷……。”我认为这些都是至里名言。

二、改正错误就是改变命运

人们要想得到福分而远离祸患,首要是决心改正错误。每除去一些过错,品德就会有所提高,精神就会进入新的境界,事业也会有新的发展。当我在佛前尽情表露忏悔往日过错的时候,便开始摆脱了命运的束缚。

古人把改正错误当何作为一门学问。孔子曾说:“君子日三省乎已”,是说每天都要经常反省自己的过失。春秋时卫国的贤大夫蘧伯玉在二十岁的时候,已能自觉前日所做的不对,而把客观存在都改掉了;到了二十一岁,又觉得以前所改的,还没有完全改好。古代贤人就是这样通过经常改错来不断提高自己。

到底如何改错呢?第一要发羞耻心。以自己的错误为羞耻,并勇于改正,品德事业就会日新月异,成为圣贤;不知羞耻就会任意妄为,人格逐渐丧失,最终沦为禽兽。

第二要发畏惧心。天地在上,鬼神难欺。过错即使隐蔽在极为微小的地方,也能损失现有的福分,招引很多祸患。如果不及时悔改,将会永远沉沦在恶道之中。

第三要发勇猛心。小的过错,就象身上扎了刺,应该马上拔掉客观存在;大的恶行,就象手指被毒蛇咬住,必须急速斩断手指,以免毒气攻心。改正错误要雷厉风行,来不得半点犹豫。

一般人改错,往往有三种方法:从事上改、从理上改、从心上改。方法不同,功效也不同。比如,前日杀生,今日戒杀放生;前日暴怒,今日静心反省。这就是从事上改。但这只是行动上的勉强压制,病根并没有去掉,不是改错的根本办法。

比较理想的改错方法,应该从理上改。例如,想改杀生的过错,就想:“万物都珍惜生命,为求口福而杀生,宰割它的时候,肯定是痛入骨髓,能忍心吗?蔬菜素品都可以充饥,何必杀生而折损福分?”懂得这些道理,就会在吃肉的时候感到伤心,下不了口,而不去杀生了。

又如容易恼怒,就应该想:“有人毁谤,那是要磨练我,我应该欣然接受,况且听到诽谤而不发怒,毁谤将会自消自灭。”如果听到毁谤就动怒,并想尽办法加以辩论维护,正是作茧自缚、自取侮辱的作法。

从心动处改,就是心不妄动,经常保持警惕谨慎,不断提醒自己要用正确的念头统帅心灵。不合理的念头,刚刚产生,就立刻发觉,并坚决除掉。这是改错的最高层次,也是最彻底的方式。

净心、明理、临事禁戒,这三种方法一并使用,是改正错误的要决。如果学佛不深或方法不对,就不能达到净心的境界,错误也就不能及时改正。

追求净心,首先必须明理。遇到心动的时候,就用理智来克制自己,用道德来约束自己。

当理智也无法战胜欲望的时候,就要动用禁戒;不该做的,坚决不做。有戒心之后,要恒久地保持下去。能做到临事禁戒,过失必然会越来越少了。

改正错误,在明处往往靠好友提醒;在背后往往靠诸佛加被(指诸佛如来以慈悲心加护众生)。这就要求我们多结交高尚博学的人,诚心学佛礼佛。

诸佛加护,首要是自己真正虔诚改过,佛只把智慧赋予能够接纳智慧的人,加护那些真诚改正错误的人。

其次,还要竭尽全力来改正错误。我们尽了心,竭了力,依然还改不了的错误,佛才能帮你改。要记住,佛是最高的境界。不知自救的人,佛也不会救他。

悔改时要昼夜一心,不可懈怠,经过一段时间后,必有效果。见效时,自然感到心旷神怡,智慧顿开……

到了这种境界,往往或是遇见仇人不怒反喜;或是梦见吐出黑色的东西,心情舒畅;或是梦见圣贤提拔引荐;或是梦见飞上天空;或是梦见各种佛旗宝伞,以及种种罕见的胜迹妙景……这都是错误和恶念消失的实证。

尽管错误和恶念消失了,也不可因此自鸣得意、不求进步。要知道改正错误仅仅是修行的基础,是改变命运的开始。要想达到更高的境界,还必须多积善业,广种福田,这样才能创造幸福,才是最高境界。

三、世代行善必然改变命运

《易经》上说:“积善之家,必有余庆;积不善之家,必有余殃。”从古到今,无数的事例证明了这是至理明言。春秋时,有一姓颜的人主动把女人嫁给孔子的父亲叔梁纥,理由是叔梁纥的祖宗积有大德,子孙后代必然有出类拔萃的人物。后来果然生有孔子。

杨少师是福建建宁人,他的曾祖、祖父都靠摆渡为生。一次洪水泛滥,房屋倒塌,溺死的人顺流而下。其他的摆渡人都忙着捞取财物,只有杨氏父子忙着救人,不取一物,大家都嘲笑他俩是笨蛋。

但事过不久,差异便显现出来。到了杨少师父亲那一辈时,家境开始渐渐好转,而其他的摆渡人,有的没有后代,有的依然贫寒。少师幼年的时候,就机敏善学,崇贤尚德,深受乡里人称道。

少师在二十岁的时候就登上仕途,做了很大的官。他子孙众多,家业兴盛,出现了很多贤德的后代。

宁波的杨自惩,早年做县里的衙役,他心地善良,守法公平。当时的县长经常刑罚囚犯。杨自惩就耐心劝解,使县长逐渐平息了恼怒,不再鞭打囚犯。

一次,杨自惩看见几个从杭州来的囚犯,饿得脸色铁青,便商量妻子将家里准备做饭的米拿了出来,给犯人们煮粥吃。他不断积累善行,后代子孙开始兴旺起来,其中有许多人做了高官,成为当朝的名臣。

明英宗正统年间,布政司谢都事奉命捕杀在福建作乱的邓茂七余党。他找到了乱党名册,对罪过轻的人,做了标记,并且严格告诫官员不可滥杀无辜,因此保全了万人的性命。后来他的儿子谢迁中了状元,官到宰相,孙子谢丕也中了探花。

太史冯琢庵的父亲做学生时,有一年冬天清晨上学,在路上遇到一个倒在雪地中已冻僵的人,就立刻脱下自己的皮袍给那个穿上,并扶着他回家的救治。当晚就在梦中得到神灵的指点说:“你救人一命,出于至诚,我派宋朝名将韩琦做你的儿子。”后来生下了琢庵,取名叫琦,长大后成为明朝的重臣。

台州有个姓应的人,壮年时住在山中读书,夜间常听到有鬼怪作祟叫闹。有一夜,他听到了鬼在谈话说:“某妇人因丈夫外出,很久未见归来,公婆以为儿子死了,逼迫她改嫁,明天晚上她会来这里上吊。”鬼又说:“我从此有人代替,可以转世投生了。”

应公听到了这番话后,立刻卖掉了田地,得银四两,并假造了一封家书,一起寄送给了妇人的公婆。公婆见了银子和书信,认为儿子还活着,因此也就不再逼迫儿媳改嫁。后来他们的儿子果然回到了家中,夫妻也得以团聚。

救了妇人一命,却使鬼失去了替身,应公便安静地等待鬼的祸祟。没想到却听到鬼说:“此人心好,不久就要做尚书了,我怎么能降祸给他呢?”应公从此更加努力做善事,不仅自己成了名臣,而且有许多后代子孙也当了上高官。

常熟县人徐凤竹的父亲十分富有,碰到荒年,不仅免收田租,而且开仓赈灾救贫。平日里,凡是对老百姓有益的事情,他无不尽心尽力。父亲积德,惠及徐凤竹,他后来当上了两江巡抚。

嘉兴有个人叫屠康僖,做刑部主事时,经常亲自到狱中探查案情,发现了十多件冤案,就秘密报告给上级,使冤枉的囚徒得到释放。后来他又建议设立减刑官,来查档平冤,被朝廷采纳,使许多冤案得到平反。

有一天晚上,屠康僖梦见神灵指点说:“你命中本应无子,但减刑的事,正合天心,上帝特赐你三个儿子,都享高官厚禄。”过了不久,他的夫人就怀孕了,先后生有三个儿子,名叫应埙、应坤、应俊,都当了大官。

嘉兴人包凭,博学多才,却屡次应试都没考中。他留心佛道思想,有一天到泖湖附近游览,看见一所寺院破漏不堪,观音圣像被雨尘淋湿玷污,就取出身上所有的十两银子,给住持用来修缮庙宇。

当得知十两银子难以补漏时,包凭又取出随身的行囊,包括新制的贵重外衣,都交给了僧人。随行仆人再三劝阻,他还是诚心捐出,并说:“只要佛像不破损,我没有衣物使用又有什么关系?”住持感动地落了泪。

寺院修好后的某一天,包凭和父亲前来游历,晚上住在寺中。他梦见护法神前来道谢说:“你子孙当享世代傣禄。”后来他的儿孙都做了大官。

嘉善人支立的父亲为人平反却拒绝报答。囚犯出狱后,坚持将自已的女儿嫁给支立的父亲,生下支立。支立二十岁就中了状元,子孙也都是贡生,他的曾孙大纶也中了状元。

以上所谈的十件事,虽然表现的事实不同,但都可以归结为一个“善”字,善有真假、有端曲、有阴阳、有是非、有偏正、有半满、有大小、有难易,只有精研明辨,才能做到真正地行善积德,自利利人。

什么是真、假呢?对他人有利的事,发自内心去做,又没有所求,就是真善。否则,从对自己有利出发,或者是表面伪装出来,或者把善行作为筹码,四处求索,这就是伪善。

什么是端、曲呢?端就是行善的态度要端正,要从爱人之心出发,如果沽名钓誉,或者从媚俗之心出发,就是曲。

什么是阴阳呢?凡是做善事,被别人知道了,就是阳善。阳善可以得到善报,并享受到世间名誉。做了善事而别人不知道的,就叫阴德,阴德能改变命运,获得意想不到的幸福。

什么叫是、非呢?要看所做的事情,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是利还是害。是利,就属于是。是害,就属于非。子贡赎人不接受赏赐,会影响他人赎人的积极性,因而受到孔子的批评;子路救人而受人财物,会激发他人救人的积极性,因而得到孔子的赞扬。可见,圣人的一言一行,是可以移风易俗的。

什么叫偏、正呢?出于善心,却做了坏事,就是偏,而且是正中的偏。出于恶心,却做出了好事,就是正,而且是偏中的正。做善事时,要把动机和效果结合起来。

什么叫半、满呢?达到至诚就是满,否则就是半。从前,有一女子到佛寺将仅有的二文钱全都做了捐献,方丈老和尚亲自替她忏悔。该女在富贵后带了上千两银子到该寺布施,方丈却只叫他的徒弟给她“回向”就算了,原因是钱虽多而不如从前恳切,这就是“千金为半,二文为满”的道理。

汉钟离传授吕洞宾点铁成金的法术,吕洞宾问:“这种金会还原吗?”汉钟离说:“五百年后,终究会复原为铁。”吕洞宾说:“这样不是害了五百年后的人吗?这种法术我不想学了。”汉钟离心中暗喜说;“修仙要先修满三千功德,就凭你这句话,三千功德已算圆满,可以学仙了。”

行善而心无所求,有见有人、有我及所给予的物品,这叫三轮体空,也叫一心清静。能这样行善的,就是给别人的只有一斗米,也能种下无边的福;一文钱也能消除千劫的罪,所有善行都是圆满的。如果心向着善,却斤斤斤计较,虽然给出万两黄金,也仅止于半善而已。

什么叫大、小呢?古时有个叫卫仲达的人,在朝延做官,有一次他的精神分离,被摄入阴间。阎王拿来善恶记录给他看,他发现记录恶的,摊满了庭院。而记录善的,只一小卷而已。阎王又命人取秤来称,那一大迭的恶录簿,却比那一小卷善簿轻了许多。

卫仲达问其中的原因。阎王笑一笑说:“朝廷大兴土木,要修福州石桥,你曾上书反对。朝廷虽未采纳,但你一念之善,有利万民之身,善力因此很大。”由此可知:凡是利国利民的事情,善虽小而功德大。如果从私利出发,善虽大而功德却小。

什么叫难、易呢?古人说克制自己要从难克制的地方去下手,孔子谈到如何才能达到“仁”的境界,也说应从难处去做。例如江西有个舒翁,舍弃了二年仅得的工资而保全了一家人免于离散。邯郸张翁舍弃了十年的积蓄救人一命,这都是所谓的难舍处能舍,因此得到的福报也丰厚。

有财有势的人,立功积德,是很容易的。容易却不去做,这是自暴自弃,等到命中的福分消失,财物了尽,后悔也晚了。贫穷卑微的人积德很难,却能去做,这是难能可贵的,所得福分势必要大。

随缘济世的事业,门类很多的。第一要与人为善。从前舜在雷泽看见捕鱼的人互相争夺地势。舜对强横的,不批评他们的过失;对退让的,大加赞赏。舜自己也以身作则,把好地段让给别人。在他的感召下,经过一年的时间,大家彼此之间都肯相让了。

与人为善,表现形式很多,比如不能用自己的长处来比较别人的短处,不能用自己的多能来贬低别人的无能,要收敛才智,见到别人的过失,要懂得包容,给人改过的机会。同时,也要使有过失的人有所顾忌,不敢放肆。

见到别人有细微的长处可取,有细小的善处可用,就应毅然舍弃自己的东西去学习他人的长处。在日常生活中发一言、做一事,都不要只为自已着想,而是带动大家向上、向善,形成好风尚,这样做就会产生出更大效力。

第二要爱敬存心。心底深处要充满爱人、敬人的意念。你善待众生,众生也将善待你,所得福报必然丰厚。

第三要成人之美。成人之美可以济世利人。提拔一个贤德的人,成全一桩好婚姻,为一次事业的成功提供便利,是对整个社会的贡献,德业自然会很大。

第四是劝人为善,引导人们向善,使人们摆脱偏见、固执,这就是在度人,福泽深厚,功德广大。

劝人为善,要尽力而为。古人说:“一时劝人以口,百日劝人以书”,如果能印传佛经、儒典、道藏,就可以造福无量。

第五要救人危。帮人渡过难关,救人一命,往往会成就一项大事业,会成全一个人的美好前程。所以要在危难的时候,去帮人,恩惠即使小,功德也会很大。

第六是兴建大利。大到一省一国,小到一乡一地,凡是有关百姓福利的事,就该积极促成,使善业得到圆满。

第七是舍财作福。佛教万行,以布施为先。舍财,开始会有些勉强,到后来就会成为习惯。这是最可以洗涤内心私欲的。

第八是护持佛法。佛法可以正人思维,引人向善。如果没有佛法,就不可能知道有三世因果和六道轮回的道理,也就无从脱离尘网。所以凡是见到佛、菩萨的圣像和经书,都应该留意、敬重,同进弘法护教,上报佛恩,功德将是十分广大的。

第九是尊重尊长。对国家领导、家中父兄,以及年高、德高、位高、识高的人都应该加以尊重。自古以来,凡是忠孝的家庭,子孙没有不发达昌盛的。

第十是爱惜物命。各种动物都有灵性,都爱惜生命。不能因贪口福而滥杀生。况且吃肉容易导致各种疾病,食素会有很多好处。食素、戒杀、放生,是很重要的功德善行。

善行无穷,是难以尽述的。由前面的十条推广开去,那就可以万德齐备了。

四、谦虚和蔼对改变命运非常重要

要真正改变命运,除改正过失,积累善行以外,还要谦和。《易经》上说:“满招损,谦受益”,意思是说,谦虚是进步受益的基础,骄傲是落后失败的根源。

我总结出这样一则规律:一个人将要发达,必有谦光洋溢、虚心克制的表现。谦虚的人,心气越是收敛,光彩就越是焕发。

辛未年,我看到丁敬宇恭敬待人,一切顺受,小心谨慎而且受辱不答、闻谤不辩,就断定他必定登科,后来果然应验了。

丁丑年,冯开之进京赶考,我见他内心十分谦虚,并且表现在行动上,断定他会及第,也得到应验。

很多登科中举的人,这之前都非常谦和,说明福泽还没有到来,而慧光已先以出来了。能改掉轻浮习气,收敛放肆行为的人,楞以得到光明的前途。

江阴人张畏岩学识渊博,善作诗文。可是甲午年乡试,却边秀才都没考中。他就大骂考官有眼无珠。一个道士嘲笑他说:“你满腹牢骚,心气不平,怎么可能写好文章呢?”

张畏岩向道士请教。道士指出:“常存善心,才会功德无量。你命不该中,怎么能责怪考官呢?努力做善事,广积阴德,有什么求不来的福分呢?”

张畏岩信服道士的话,痛改前非,努力向善。丁酉年,他以一百零五的名次,中了举人。骄傲自满会限制自己的福业。只有谦虚的人才会有机会受到不间断的教育,从而无止境地进步。立下志向,念念谦虚,时时方便,就能逐渐转变运数,命运自己掌握了!

赞 (0)

本站所有内容共享 欢迎转载 正气文化公益网 反黄之盾

Q群: 218813922 QQ: 51610429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