断恶积善

每个人都希望趋吉避凶,那么祸福是怎样来的?

时间:2024-07-09 18:00   编辑:鸟儿飞   点击:

原天命,则不惑祸福;不惑祸福,则动静修理矣。

这句话告诉人们,如果人能够推究天命之理,即明白自己的本性,掌握宇宙人生的规律,掌握“道”,自然会“不惑祸福”。“惑”是困惑,就不会对祸福这些事情感到困惑、迷惑。

“不惑祸福,则动静修理矣”。“修”是遵循,“理”是义理。自己的动静、行为,该取还是该让,该进还是该退,都知道遵循礼义来取舍。“原天命”,因为自己知道天命之性,知道宇宙人生的规律,自然就会对祸福的规律有所把握,就不会对祸福有所迷惑。

人都希望趋吉避凶,不喜欢灾祸,都喜欢有福分。那么,祸福是怎样来的?《了凡四训》中说,“命由我作,福自己求”。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像一般人所讲的是宿命论,相反,它认为人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,自己的所作所为,决定发展趋势、荣辱祸福。所以要改造自己的命运,就是向了凡先生学习,要断恶修善。《了凡四训》讲述袁了凡先生一生改变命运的经验,到年老的时候,袁了凡先生把这些经验都记载下来,教导儿孙,写成《袁了凡家庭四训》,所以《了凡四训》实际上是袁了凡先生教导儿孙的家训。

《了凡四训》上讲,了凡先生在年轻时遇到一位孔先生,孔先生学过古代的算命的方法,把了凡先生一生的流年、吉凶祸福都算得一清二楚。结果了凡先生每一次考试的名次,和孔先生算的一模一样;哪一年该提拔到哪个位置,领多少俸禄,也和孔先生算的一模一样。从此以后,了凡先生就认为命是天定的,是一定的,所以他每日静坐,什么都不想了。

有一次,了凡先生去南京国子监(国家设立的大学)读书,在去读书之前,到南京的栖霞山拜见云谷禅师。其间,了凡先生和云谷禅师对坐三天三夜,没有丝毫的倦容,非常安静。云谷禅师感到很惊讶,就问了凡先生:“一般人都是妄念纷飞、胡思乱想,但是你和我对坐三天三夜,居然连一个妄念都没起,功夫这么好,这是为什么呢?”

袁了凡(当时他还不叫了凡,他姓袁,名黄,字坤仪,给自己起了一个号,叫学海。学海,就是学问像大海一样广博浩瀚。这个号说明他有点傲慢)。袁坤仪回答云谷禅师说:“因为我早年遇到一位孔先生,他把我一生的荣辱祸福都算定了。我知道人生的荣辱祸福都是有定数的,即使妄想也无可妄想,所以我就不妄想了,才会有这样的功夫。”云谷禅师听后,哈哈大笑。袁坤仪不知道是什么原因,问:“您为何发笑呢?”云谷禅师说:“我本来以为你是一个英雄豪杰,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,但听你这一番回答才知道,你不过是一个凡夫而已。”袁坤仪问:“您为什么这么说呢?”云谷禅师说:“一般人的命是可以算定的,因为他没有做什么大的善事,也没有做什么大的恶事,所以一算就很准。你二十多年来,命运被他算得一毫不差,这不是说明你是个标准的凡夫吗?”

袁坤仪听后,感到吃惊,问:“难道人的命运是可以改变的吗?”云谷禅师说:“命由我作,福自己求”,你如果如理如法地去求,命是可以改变的。后来,云谷禅师告诉袁坤仪改造命运的方法。比如,命中没有儿子,想要儿子;命中没有举人,没有进士,也想要功名。那就要反省自己有什么过失导致没有儿子,有什么样的过失导致没有举人、进士的功名。

了凡先生很难得,一经提醒就非常认真地反省自己的过失,把过失一一地改正过来,又多行好事,多积阴德。此后,了凡先生所经历的和孔先生所算的不一样了。最后了凡先生所求的,全都求到了。到晚年的时候,了凡先生把自己一生改造命运的方法记述下来,希望自己的儿孙们学习。

这个故事告诉人们,人的祸福、命运其实都掌握在自己手里。《易经》上也说:“积善之家必有余庆,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。”还说:“善不积不足以成名,恶不积不足以灭身。”现在很多省部级以上的官员,突然出现问题,甚至锒铛入狱,什么原因?原因很简单,就是恶贯满盈的结果,“恶不积不足以灭身”。所以,现在的反腐败效果之所以不是很好,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,就是因为人们忽视了对传统文化的学习,对传统文化中所讲的这些积德行善、改造命运的方法都不相信,有所怀疑。

因果规律不仅是道家、佛家的发明,在儒家之中也有很多类似的教诲。比如,《大学》中说:“货悖而入者,亦悖而出。”财货是以不好的方式获得,就会以不好的方式败散掉,这就是因果。《大学》中说:“德者本也,财者末也。”德行是财富的根本,而财富只是德行的枝叶花果、外在显现而已。《尚书》中说“天道福善祸淫”,天道自然的规律,都是给善良的人带来福分,而给过分、淫乱、放纵、骄慢的人带来灾祸。这都是古人在观察天地之道的基础上推导出来的。

很多人认为这是糟粕。我们学习传统文化,经常说要“取其精华,弃其糟粕”。这句话在一般意义上没有什么错误,但是究竟谁有资格取其精华、弃其糟粕呢?当遇到具体问题时,这句话就出现问题了。因为有的人对这些书根本没有看懂,即使看懂了也并不理解、不认可,就认为这是糟粕。中国几千年的历史,读书人都学习这些,都没有说这是糟粕。而中国的历史,不过就是一个因果报应的历史。我们怎么能说这不符合规律呢?我们不能够以先入为主的观念,认为这是糟粕就不去学习,把它剔除。而人们不信因果、不讲因果的结果是什么?人们无法无天,既不相信世间的法律,认为通过行贿、受贿就可以避免法律的制裁,也不相信天理。最后,人们胆大妄为,无恶不作。现在社会出现很多问题,就是因为这一点。

西方人在历史上有宗教的教育,他们很奇怪,中国历史上没有西方所谓的宗教,没有一个上帝掌管世人的吉凶祸福,为什么中国的人心非常和谐、社会能够得到良好的治理?那就是因为中国人讲因果,而讲因果的效果和讲宗教的效果是异曲同工的。因为在基督教、天主教、伊斯兰教中,人去世后要去哪里,是由上帝或者天主、安拉来裁定,如果上帝、天主、安拉是真正公正的,一定会按照这个人一生所做的善恶,来判定他的去处。所根据的是什么呢?根据的也是因果,只不过中国人讲得更直接。中国人都有一种因果报应的观念:“善有善报,恶有恶报。不是不报,报时未到。时候一到,一切都报。”因为这种观念深入人心,人们才不敢去作恶。

在中国传统社会,每一个县镇都有城隍庙,城隍庙里供着十殿阎罗。十殿阎罗告诉人们,如果偷盗,以后会受到怎样的惩罚;邪淫,以后会有怎样的结果;偷税漏税,会有怎样的果报。古代人都有逛庙会的传统,庙会上有很多好吃的、好玩的,每到逛庙会时,父母就带着孩子到城隍庙,看一看十殿阎罗。孩子看到之后会印象深刻,再也不敢去作恶。所以有人说,一个地方有一座城隍庙,它的效果能够抵得上十万个警察。

这说明,因果教育如果能够深入人心,社会的伦理道德、社会风气就会有很大的好转。当然,这都是因为对祸福不迷惑,才能够有这种结果。如果我们明白“命由我作,福自己求”的道理,对于祸福的规律不迷惑,就知道自己的一举一动、一言一行都要按照礼去做,不敢做越礼悖分的事,这就是所说的“动静修理矣”。

——摘自《群书治要·韩诗外传讲记》


赞 (0)

本站所有内容共享 欢迎转载 正气文化公益网 反黄之盾

Q群: 218813922 QQ: 51610429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