言语要心平气和。所以有一句话叫“心平气和则能言”,人要心平气和了才能讲话,不心平气和,讲出来的话都会有副作用。所以说“盛怒中勿答人书”,生气的时候不要写信给人,不要打电话给人家,很容易就讲错话了,因为那个脾气就传出去了。
“作事要留余地,责人切忌尽言”。你觉得这个朋友有什么状况,你在告诉他,结果讲着讲着,自己的火都上来了。有点火了,“好,今天我就讲他个痛快”,讲得他体无完肤,“尽言”,就麻烦了。只要看到人家的表情已经不是很能接受了,赶紧收兵,就不能再顺着自己不平的情绪去说话了。所以讲到的“喜时之言多失信”,高兴的时候讲的话,讲得太顺了,太随便了,最后又没有办法兑现。“没问题,包在我身上”,其实讲这种话就不妥当。一般谨慎的人,“我好好准备一下,我努力看看,我随时跟你保持联络”,是吧?那讲的话太过了都不妥当了。
好像之前也有跟大家讲过一句,“轻信轻发,听言之大戒也;愈激愈厉”,就是愈劝一个人,愈劝,你也激动,他也激动,“愈激愈厉,责善之大戒也”。有没有写过这一句?Really?没写过?大家对我的笑容,好像觉得我的英文还有一点style是吧?“轻信轻发”,这个人都要冷静,人家一跟你讲几句了,你就相信了,马上就要去找人理论了。“轻信轻发,听言之大戒也”。“愈激愈厉”,这个“激”就是你劝他,可是你愈劝愈激动,就是“责善之大戒也”。
人往往有时候听了一些谗言,听了一些状况,然后就受不了,马上去找人理论了,这就是“听言之大戒”。都要冷静,“来说是非者,便是是非人”。《朱子治家格言》,我们早上有读《朱子治家格言》吗?“轻听发言,安知非人之谮诉”,可能人家就是来进谗言的。而且说实实在在话,纵使他讲的是真的,又怎么样?那个人真的看我不顺眼,又怎么样?“反求诸己”不就好了嘛,有什么好生气的呢?
而且师长讲了一段话我觉得很有味道。师长说,“他说他恨你,也是假的嘛,过两天他就好了嘛。”因为情绪是真的还是假的?那他讲几句恨你的话、骂你的话,真的还是假的?那你干嘛把它当真?
人为什么烦恼这么多?就是把真的当假的,把假的当真的,所以烦恼很多。什么叫“把真的当假的”?真的有本善,真的有明德,都不相信自己,烦恼就来了。所有的贪瞋痴慢、所有的情绪,都是剎那之间如梦幻泡影,是假的,我们把他当什么?真的。“他就是这样啊”,当真的。所以苦从哪里来的?从我们自己颠倒来的。认假为真,认真为假,才有这么多烦恼出来。所以哪怕人家是骂我们的话,有容乃大,别计较了。
本文来源弟子规公益网http://www.dizigui.cn/clsfx_160523d.asp,欢迎转载,感恩!
本站所有内容共享 欢迎转载 正气文化公益网 反黄之盾
Q群: 218813922 QQ: 51610429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