管理之道

蔡礼旭:敏于事而慎于言

时间:2015-04-09 09:30   编辑:路灯   点击:
     这个“敏于事”,就看得出来他的修养在哪里呈现?在他做事、处世当中。不能很用功,听经、读经都比一般的人的时间长,可是跟人相处很执着、跟人没法沟通;做事,经典也都没有用上去,做出来比没有学的人还没有章法。那他那个学习不就变执着了吗?他没办法学以致用。他学了以后执着了,跟人不能和睦相处、不能沟通,那他学的是顺着自己的想法,最后就产生新的执着。所以假如一个行道之人,反而学了以后跟家里人、跟朋友,反而相处更不和谐、更不自在,这个都有问题。

  我们看,我给大家举个例子。有一次,有个学传统文化的人开车。他开车,我们坐在后面,结果他边开,他就这样转过来跟我们聊天。我说:“你开车不要往后转头,这样有点危险。”他说:“你放心,我们都有上天保佑的。”首先,有没有上天保佑,得先守规矩,你开车这样子就不守法律常规了,是吧?再来,你假如把保佑都用在“自己做的不对都有保佑”,这就错了。要跟天理相应才有保佑。

  包含很多时候,我们学了以后,要求别人都比较高。“教人以善毋过高,当使其可从”。比方说,朋友生病了,我们应该怎么做?带他去看医生,能够把他病治好的医生。你总不能,他生病了,“业障真重!你这几天都起什么念头?才会造成这种病。你首先从念头反省,你的病就好啦!”你说他讲的有没有道理?“你不知道一切法从心想生吗?依报随着正报转,你心一转,病不就好了,赶快忏悔!”我都讲得有点讲不下去了。真的,这都有可能会发生的。要不愈学愈执着,而且好为人师,那怎么是好学?你看,这些经句要背得出来也不简单。

  十几年前这些话我也讲不出来,现在学了以后,假如没有从心地的柔软,现在也拿这些道理,我就“砍”人了。是吧?本来身上不懂这些道理,还没有佩剑,现在学一条就配一支刀,见人就砍。所以不从格物下手、不从调伏贪瞋痴慢下手,就学到形式上。没有从心地真实功夫的话,“不力行,但学文,长浮华”,尤其这个好为人师,一定增长。

  真的学得好,在处世待人当中体现出来。跟人家共事,“敏于事”,这个“敏”在哪?首先他很谨慎,什么事情做好规画。“凡事豫则立,不豫则废”。我们现在变成,这些道理没有领会清楚,都没有做好准备,“你放心,祖先会保佑的,不要担心。”事情做不好,也没有反省,说:“随缘,过去就过去了,随缘。”做事的这些重要的原理原则,我们反而不能领受,拿着一些好像听起来很有道理的话,其实是顺着自己的习气。

  你看,我们修行之人很容易用“随缘”两个字。什么是随缘?随缘下面要随缘“尽分”、随缘“尽力”。你随缘没尽力叫随便、叫不负责任;你太强求了,叫攀缘。所以随缘是中道、随缘是智慧,不能把这两个字拿来变借口。所以事情还是要非常慎重、尽心的去对待。所以“敏于事”,事前的规画。再来,做的过程当中的敏捷,不拖延,做事很有章法,这个都是“敏于事”。这个体现什么?《曲礼》曰:“毋不敬”。“受人之托,忠人之事”。佛门讲,“礼敬诸佛”,事情也是诸佛,也是要恭敬对待。

  “慎于言”,言语要谨慎。因为言语它能体现忠信,你已经讲出去的话,你就要尽力、你就要守信。所以这个时候,都要很谨慎的去应对,你不能轻诺。“事非宜,勿轻诺;茍轻诺,进退错”。我们之前讲到老子的“轻诺必寡信”。你事情没有考虑清楚,“度德量力,审势择人”,都没有清楚,轻易就回答,这是不稳重的表现。所以学问有没有用在你的言语当中,很重要。


 

最新评论
用户名: 用户名: 验证码: 点击我更换图片

本站所有内容共享 欢迎转载 正气文化公益网 反黄之盾

Q群: 218813922 QQ: 516104295